記者觀察
  一周以來,“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”(下簡稱“伊黎”)一詞迅速躥紅,並於6月29日宣佈建國。但真正讓世界震驚的是,6月14日“伊黎”在伊北部一次性屠殺1700名政府軍俘虜,還將處決現場照片發到網上。
  “基地”組織的滲透,兩大戰爭——伊拉克戰爭與利比亞戰爭的後遺症,敘利亞內戰的衍生物,都是成就“伊黎”壯大的主要因素。但“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,“伊黎”建國或是走向滅亡的起點。在中東這盤大棋局上,“伊黎”作為一個所謂“國家”,能否繼續存在下去,完全取決於各方力量的角逐。
  過去幾年來,趁著伊拉克乃至整個中東的混亂,“伊黎”組織“渾水摸魚”,才有了今天的壯大。在“伊黎”看來,如果秉承“小打小鬧、發動幾次恐襲”,不足以影響整體局勢。但如果“伊黎”繼續鬧大,成為整個中東地區的“毒瘤”,相關“利益攸關方”大國則不會聽之任之,讓其繼續猖獗。
  近日,美國計劃向伊方再售4000枚地獄火導彈,此前已有400枚交付伊拉克;俄羅斯首批5架戰機也已抵伊拉克。就連一直遏制伊朗美國都開始對伊朗大開綠燈,不僅默許伊朗人奔赴伊拉克前線,甚至還有與伊朗合作的意願。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曾擔心伊朗(什葉派國家)謀求地區霸權,過去一直默許不明武器落入“伊黎”手中。但連日來,隨著伊拉克士兵從兩國邊境撤離,沙特迅速在兩國邊境部署3萬名士兵,從側面給伊拉克莫大支持。可以說,這些地區大國已基本為伊拉克剿滅“伊黎”掃除外圍障礙。
  對“伊黎”的當事國伊拉克來說,儘管一直有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教派矛盾,但畢竟還是一個形式上完整的國家。“兄弟鬩於牆,外御其侮”,兩派如不能就聯合打擊“伊黎”達成妥協,那麼如今烏克蘭分裂局面將再次在伊拉克上演。
  對“伊黎”來說,從發動“游擊戰”、“恐襲”到建國,儘管風光無限,但也有“軟肋”。首先“伊黎”組織“來去無影”,一直沒有固定的“根據地”,卻因建國形成了眾矢之的,遠遠得不償失;其次,“欲使其滅亡,必先使其瘋狂”,“伊黎”瘋狂屠殺1700名政府軍俘虜,縱然震懾了對手,也讓其徹底失去了外界支持;再次,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,“伊黎”開始有組織地破壞當地宗教場所和歷史文化遺跡,不禁讓人聯想起被塔利班炸毀的巴米揚大佛。
  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。“伊黎”建國同時也在加速了自身的衰敗。
  本報國際問題觀察員
  邢磊  (原標題:“伊黎”建國:走向衰弱的起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hjwmxopbf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